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解析

诗人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他性格沉静寡欲,专心读书,甚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深受仆射徐陵赞赏。在隋朝时,担任秘书郎,十年未升职。入唐后,成为秦府记室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太宗登基后,历任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去世后谥号文懿。太宗赞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咏蝉诗中,很为后人称道。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比喻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描绘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扩展资料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