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诗意语文”创始人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阅读观

王崧舟,酷爱阅读,博览群书,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文人的味道。他的课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享受。他让语文多了一份诗意的光环。他是浙江上虞人,曾任杭州市拱宸校小学校长,是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全国小语界首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他天生就喜欢读书,他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充满了诱惑与灵性,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读书书就会就活起来,就会和你对话,为你开启异彩纷呈的世界,当你进入书里,就会体验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红楼梦》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书。

他说读书就是在不断的转世,在阅读中,他感觉就像是活来活去的。而与书的相遇,他将之归结为缘分。他每次去书店,感兴趣就买下来放在书架上,一旦有空就抽出来阅读。他有一间书房,顶天立地,书房里他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意读。

他的阅读从文学作品到教育理论、哲学名著到宗教著作、乃至奇门遁甲......都有所涉猎,并乐在其中。在阅读上他是个典型的杂家。他读流行的书,也读不流行的书,如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他既读入世的书,如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也读出世的书;既读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并推荐给学校老师;也爱非教育的书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刘晓峰《沉重的肉身》......语文专业的书,他读的最深入深入系统。他坦言,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语感论》一书的影响。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朱光潜的《诗论》,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他研读了很多遍,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多年来,他一直在读,每次重读都能看到新的东西。其他的诸如美国学者蓝色姆的《新批评》等非语文专业书籍他也读了很多,帮助他了解并学习到了文本细读的门道。

他总结到阅读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贯通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他说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他看来实在是一辈子的功课。童年的阅读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现实社会很浮躁,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更多的是由别人来认定。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

他还总结说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读书的奥秘全在呼吸二字,“呼”是沉淀,既读书到底蕴的转化;“吸”是创生既底蕴到教学的转化。

他读书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为己读书”;第二句话为“天天读书”;第三句为“随性读书”

他说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读书可以改变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精神存在方式。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