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分别是什么呢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8:25:36
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12年查万年历为壬辰年,算法为:2012÷10=200……22—3=—1,—1+10=9,按天干顺序数到9,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第9位为任。2012÷12=167……88—3=5,按地支顺序数到,子、丑、寅、卯、辰。第5位为辰。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12为壬辰年。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
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干隆丁亥鼕》,“干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