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半坡遗址在哪里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

坡村。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

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存

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

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

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

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

前4800~前4300年。半坡遗址

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

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

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

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

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

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

的资料。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聚落布局 遗址大致分为3

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

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中间又有

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

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

作坊窑址群。

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

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

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

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圆

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

拌泥作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

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

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

方形。

烧制陶器的窑址发现6座,分布集中,可分为竖穴式和横穴式,窑

室较小,直径只有1米左右。

半坡类型的墓葬发现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区

内房子周围,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

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

座使用木板作葬具,并有较丰富而精致的随葬品。这是半坡遗址中

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

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

另有2座同性合葬墓。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实用器及装饰品等,到

了晚期已有专门为死者做的明器随葬。

文化遗物 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

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生活用具

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

夹砂、泥质和细泥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

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饰以

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

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

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

纹。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

文字的渊源之一。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布纹、席纹和其他编织

印纹。另外还有:精美多样的装饰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

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

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狩猎和采集也占有一

定地位。

1958年在发掘现场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保护大厅,建立了文物陈列

室,成为中国第一座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博物馆。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