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什么是九合诸侯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5:45:16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么,什么是九合诸侯,又什么是天下霸主呢?
春秋时期,盟与会还是有区别的。
盟,就是歃血为盟,准备好盟书和牺牲,盟书一式两份,牺牲主要是牛,牺牲割下左耳(后来演化出了“执牛耳”,这又是另外一说,下次有机会再讲,绝对与你想象的不一样),取耳血放入容器中,然后,宣读盟书。读完盟书,参加盟约的人要微饮耳血,这就是歃血。歃血完毕,一份盟书与牺牲,一起埋掉,一份盟书带回国存档。
会,就是我们理解的开会,不歃血,不签盟书。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讨伐鲁国,齐胜。
公元前684年,曹刿论战,齐败。灭谭国。
公元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会于北杏”。灭遂国。
公元前680年,请周天子出马,周、齐、陈、曹伐宋。周天子派的单伯、齐、宋、卫、郑“会于鄄”。
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会于鄄”。左传原文“复会焉,齐始霸也。”这开始明确记载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78年,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盟于幽”。
公元前677年,郑国不朝见齐国,齐桓公发威逮捕使者。
公元前667年,齐、鲁、宋、陈、郑“盟于幽”。周天王给齐桓公赐命,让他伐卫。
公元前664年,征服鄣国,讨伐山戎救援燕国。
公元前661年,救援邢国。
公元前660年,齐国迁都阳地,“(闵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公元前659年,再次救援邢国,迁邢于夷仪。齐、鲁、宋、郑、曹、邾“会于柽”。“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公元前658年,存卫,帮助卫国在楚丘重建国都。征服江、黄,齐、宋、江、黄“盟于贯”。
公元前657年,齐、宋、江、黄“会于阳谷”,商讨伐楚救郑。
公元前656年,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伐蔡,伐楚,责楚不贡之罪。诸侯与楚国“盟于召陵”。
公元前655年,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王世子“会于首止”。会后,诸侯“盟于首止”。伐郑(逃首止之盟)。
公元前653年,齐、鲁、宋、陈、郑“盟于宁母”。
公元前652年,周、齐、鲁、宋、卫、许、曹、陈“盟于洮”。因为周惠王驾崩了,太子地位不稳,求助于齐桓公,齐桓公举行“洮之盟”,先给太子加冕,后给周惠王发丧。将太子扶上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襄王定位而后发丧。
公元前651年,周天子派的周公、齐、鲁、宋、卫、郑、许、曹“会于葵丘”。葵丘之会,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会后,诸侯“盟于葵丘”
公元前648年,派管夷吾平定王都的戎人骚乱,派隰朋平定晋国的戎人。
公元前647年,齐、鲁、宋、陈、郑、许、曹“会于咸”。
公元前645年,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盟于牡丘”,救援徐国。(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管仲去世)
公元前644年,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会于淮”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
从春秋和左传的原文来看,齐桓公组织的盟有9次,会也有9次,不知道我们熟知的九合诸侯是指盟的次数,还是指会的次数,或者是笼统的说,九是数之最,是指多次。
从齐桓公盟、会的目的来看,盟、会的目的各不一样,会的目的性更强,紧接着就会有所动作。例如,左传原文“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冬,会于鄄,宋服故也。”“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三年)秋,会于阳谷,谋伐楚也。”“(五年)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
盟的目的性不强,主要是办成事以后才举行盟,旨在加强合作之类。例如,“冬,同盟于幽,郑成也。”“(二十七年)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僖公二年)秋,盟于贯,服江、黄也。”
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
公元前722年,春秋记录开始。
公元前679年,明确记载齐桓公称霸,左传原文“复会焉,齐始霸也。”
春秋初期,郑庄公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称霸,只是叫春秋小霸。齐桓公的称霸,有什么不一样?
看前面的,公元前677年,郑国不朝见齐国,齐桓公发威逮捕使者。原文“十七年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这么看来,普通诸侯对正规霸主是要朝见的,齐桓公的规矩不知道,不过后面,晋文公、晋襄公两大霸主的规矩是三年一次聘礼,五年一次朝见。“(昭公三年)子大叔曰:「将得已乎?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这里也出现了会与盟的区别,“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有事了才召集大会,举办盟约也不威胁他们。
既然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肯定也是由于他定了一些朝、聘的规矩,让小诸侯国遵照执行。
下一篇
教师节应该送些什么花呢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