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STP和4P的定义

在1960年代,美国市场发展迅速,产品同质化趋势与技术革新及竞争加剧并存。企业面临着产品生产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产品同质化使得市场上众多产品在功能和品质上相似,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选择需求。技术革新和竞争加剧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因此,企业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这一时期,企业开始从产品导向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这一转变标志着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使得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并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生产和营销活动的起点。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莱维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营销短视症》一文,对这一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莱维特提出,企业的衰退通常源于其过分关注“产品”,而非“顾客”。他强调,产品只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手段之一。一旦有更好的产品出现,现有产品便会被取代。因此,企业需要关注消费者需求,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乔布斯的故事被用来形象地说明这一观点。如果亨利·福特在发明汽车之前进行市场调研,他可能会得到消费者希望拥有更快的马车的反馈。然而,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更快的交通方式,而汽车满足了这一需求。这一例子强调了关注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聚焦于现有产品的改进。

约翰·麦基特里克于1957年提出的“市场营销概念”哲学,为这一转变奠定了基础。他倡导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观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这一转变将市场从生产活动的终点转变为起点,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标志着市场营销理论的一次重要革命。

菲利普·科特勒在1967年出版的《营销管理》一书,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营销理论的发展。科特勒认为,营销的本质是管理消费者的需求。他提出了一套策略体系,即STP+4P,其中STP代表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4P则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组合。这套策略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管理市场需求并实现盈利。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