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治讲德道经22第二十二章:天下之至柔,驰甹于天下之至坚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9:59:09
你好,我是王大治,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老子的《德道经》,在这一篇章中,老子强调了“做事不勉强”、“态度要柔软”的深刻意义。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原文如下: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wèi)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wèi)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是以圣人居无为(wèi)之事,行不言之教
帛书复原本如下: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这一章节对应通行本的第四十三章和第二章中的一句话,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接下来,我们对比三个版本的异同点:
1. 原经文中“天下之至柔,驰甹于天下之至坚”,通行本则改为“驰骋”,少了“于”字,语义不连贯。这里的“甹”字,读作【pīn】,意为急速,也通“聘”。整个句子意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聘在天下最坚固之物间”。
2. 原经文的“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被王弼修改为“无有入无间”,意思完全改变。老子的意思是“做事必须出于无私,方能透入任何间隙之处”。而“无有入无间”则变成了“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事物”,与老子的本意大相径庭。
3. 原经文中“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和“无为之益”中的“为”字,正确的读音应为四声“wèi”,意思是不为任何目的,主要是不为自己的私利。通行本将“五”字改为“吾”,是不正确的解读。
通过对比原文和通行本的修改,我们可以看出,原文更贴近老子的本意,而通行本的修改导致了语义的偏离。接下来,我们对最终本的经文进行详细翻译,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
首先,我们来翻译原文中的“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注释:“至”字,《说文》中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即鸟从高处飞到地面,这里有极、最等义。至柔,即极柔,指的是事物道性本质的、至虚的“炁”性物质,德“一”能量。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在天下最坚固之物间。
养生学释义:水之柔弱能胜刚强,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过于先天一“炁”。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万物。万物既成,其“器”性状态显现,而且“炁”贯穿于“器”的内外始终,“炁”与“器”成为万物的阴阳二重特性,太极图象喻其性。
只有站在太极弦上执两用中才能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万物阴性的一面表现为“炁”态状,是无为思识才能观察的无相物质。万物阳性一面表现为“器”态状,即有为意识可观可见的、有形有相的实体状物质。
“炁”为“器”母,“器”为“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于后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对刚而强;“炁”只有无为而得,“器”则有为意识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觉察,“器”则凭智识可以知晓;“炁”至则“器”成,“炁”竭则“器”亡;“炁”为德“一”之本,“器”则为朴散之末。
接下来,我们翻译“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注释:无有,即无形有质的“炁”状德“一”能量物质。
译文:做事必须出于无私,方能透入任何间隙之处,也就是会明白不为己利做事的益处了呀!
养生学释义:虚无的“炁”无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间隙之处也可进入,由此可见“道无德一行为(无为)”的益处。
我们继续翻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译文:不用多说的自然教化,不为私利的自然化益,这不就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吗?可惜普天之下,很少有人能达到啊!
最后,我们翻译“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释:是“居”不是“处”,“为”要读四声
译文:所以圣人对宇宙大道了然于心,能不为任何私人目的来处理事情,能用不言的身教方式来教育人民。
养生学释义:圣人居于道“无”“〇”而用德“一”“⊙”,处无为之事,不落于阴阳之二;以一应万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于后天阴阳之内,以保持先天至道无亏。
第二十二章原经文全文翻译为: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在天下最坚固之物间。
做事必须出于无私,方能透入任何间隙之处,也就是会明白不为己利做事的益处了呀!
不用多说的自然教化,不为私利的自然化益,这不就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吗?可惜普天之下,很少有人能达到啊!
所以圣人对宇宙大道了然于心,能不为任何私人目的来处理事情,能用不言的身教方式来教育人民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我是王大治,大禹治水王大治,愿天下大治!我爱你!明天见
下一篇
bose为什么声音好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