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主体性是什么意思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主体视为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实际人类。

2. 主体性描述的是人在与客体互动中的功能特性,是一个涵盖能力、情感和意志的综合概念。

3. 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作自我意识,它指的是人能够自觉和主动地认识并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 主体性的鲜明程度决定了个体对自己行为目的和方式的认识清晰度。

5. 主体性的根本内容是人在活动中展现的最显著的品质。

6. 秘书工作的“主体性”意味着秘书只负责一个特定的责任范围。

7. 客观性是指人们看待事物时不以特定个体为中心,而是基于事物本身的属性和状态。

8. 主观性是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客观性相对,它基于个人的感情和未经分析的观点。

9. 怀疑和否认是思考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有“我思故我在”的说法,强调思考的存在感。

10.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和地位,即人作为有目的、自主、能动和自由的活动主体。

11.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包括主观和客观要件,其中客观要件涉及客体和行为,主观要件涉及犯罪主体和心理活动。

12. 女性主体性是指女性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存在,并在社会实践中追求各种方面的提升。

13. “主体间性”是指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有不同的级别,其中一级主体间性是对他人的直接推测。

14. 主观性是指人基于个人感情看待事物并作出决策,而客观性是一个抽象名词,指事物的真实状态。

15.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强调人的发展和主体地位在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与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原则有本质区别。

16. 主观意识是人自己的思想,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产生,它定义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17.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不是反主体性,而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完善。

18. 主观性是指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客观性相对,而客观性是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

19.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人,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20. 主体间性并不是否定主体性,而是在承认主体性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主体性,强调人与世界的统一性。

21. 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而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成为主体生命结构的一部分。

22.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产生新的意识,从而影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