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常模参照性评价的名词解释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一种评价方式,它以学生所在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考基准,根据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排名)来报告评价结果。比如,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学生得了80分,通过与百分位数常模进行对比,得知该学生的百分等级为85,这意味着该生的成绩优于85%的学生群体。常模参照性评价主要从相对的角度解释学生学习成就,侧重于学生间的比较,用于识别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通常应用于选拔(如升学考试)或分组、分班。

常模参照性评价的核心在于比较学生的相对表现,而非绝对成绩。这种评价方法常被用于教育系统中的选拔过程,比如升学考试,通过将个体的成绩与整个群体的成绩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它还用于分组、分班,以确保班级内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常模参照性评价可以揭示学生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为教育者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尽管常模参照性评价能够提供学生相对于同龄人的表现信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可能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过分强调了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此外,由于评价标准是基于群体平均水平,有时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施常模参照性评价时,教育者应综合考虑其他评价方法,如标准参照性评价,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

标准参照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绝对成绩和特定标准,而非与同龄人的比较,它旨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实际应用中,标准参照性评价和常模参照性评价往往结合使用,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结果。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教育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的来说,常模参照性评价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助于识别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为选拔和分组提供依据。然而,教育者也应关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合理运用标准参照性评价,以实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全面评估。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