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开发现状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3:37:12
(一)油藏开发特征
1.高压注水,Ⅰ类层见效明显
油藏初期注水压力为34MPa左右,注水强度为5~10m3/d·m,视吸水指数为4 5m3/d左右。在300~350m井距下,注水6个月左右油井见效,初期平均单井日增产10~20t/d。统计注水井吸水剖面和油井产液剖面,见效层主要是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的Ⅰ类层,而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的Ⅱ类层和Ⅲ类层吸水量或产液量较少甚至不吸水或不产液。
2.注水后压力恢复程度低
文东沙三中油藏原始地层压力高(60MPa左右),开发初期依靠弹性能量生产压差大(30MPa左右),地层压力下降快。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油井见效后地层压力平均恢复5~8MPa,稳定在33MPa左右,接近原始饱和压力,但注水要将地层压力恢复到原始状态很困难。
3.吸水程度低,水驱动用程度低
生产中因层系划分粗、注水层段长、层间差异大,渗透率级差为10~50倍,注水井吸水厚度百分数为45%左右。主吸水层厚度占总厚度的20%,而吸水量达70%以上,油藏水驱动用程度41%左右。
统计文东盐间油藏93井次吸水剖面资料,吸水层数占射开层数的37.0%,吸水厚度占射开厚度的46.5%。吸水强度小于5m3/d·m的层,其厚度占总吸水厚度的18.3%,而吸水量只占总吸水量的5%;吸水强度大于30m3/d·m的层,其厚度仅占总吸水厚度的5.5%,而吸水量却占总吸水量的18 2%(表1-2-7)。
表1-2-7 文东沙三中油藏吸水强度统计表
4.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
油井见效后3个月左右开始见水,一般水线推进速度0.8m/d,初期年含水上升率10%~20%(是一般油田的4~5倍)。统计56口井,见水5个月后,日产油量递减了23.8%(图1-2-5)。
图1-2-5 文东盐间油藏含水率与含水上升率关系曲线
5.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
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含水20%时采液指数降幅达65%,含水80%后采液指数回升,但采油指数仍下降。这种特点决定了油藏不适合提液稳产。
6.Ⅱ.Ⅲ类层储量大,具备提高动用程度的基础
Ⅰ类储层水驱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33%,采收率37%。Ⅱ,Ⅲ类层水驱动用程度低,采出程度17.5%,采收率24%。由于低渗透油藏具有非达西渗流特征、层间启动压力差大、注采井距大,影响了Ⅱ,Ⅲ类层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的建立。
纵向上Ⅱ,Ⅲ类储层达39个(占73.6%),储量1992×104t(占52.3%)。试油和单采证实,Ⅱ,Ⅲ类层有较高产能,平均日产油7.8t/d。由于物性差,大多未被水驱动用,物质基础较好(表1-2-8)。
表1-2-8 文东沙三中分类小层动用状况表
7.层间渗透率差异是采收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渗透率级差越大,不吸水厚度比例越大,当级差大干10倍时,只有少数层吸水;渗透率越低,产油厚度比例越小(图1-2-6,图1-2-7)。说明油藏注、采主要在物性较好的Ⅰ类储层。
文13东块各类储层产出状况统计表明,Ⅰ类层是主产层,产出层数和厚度占其总射开的比例高达80%以上,而Ⅱ,Ⅲ类层平均仅30%左右(表1-2-9)。
图1-2-6 吸水厚度百分数与渗透率级差关系曲线
图1-2-7 产液厚度百分数与渗透率关系曲线
表1-2-9 文13东块分类小层产出状况统计表
(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文东油田沙三中油藏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分析,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层间非均质严重,储量水驱动用差异大
层间非均质严重,储量水驱动用状况差,高渗透层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中、低渗透层低含水、采出程度低,造成各小层平面上水淹程度不均匀。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油藏层间、平面矛盾更加突出。
2.井况损坏严重,稳产基础薄弱
井况恶化成为当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地层含盐量高,腐蚀性强,注水压力高及生产压差大等原因,致使油水井损坏比较严重。开发早期对油水井使用寿命的基本估计是10年左右,目前处于损坏高峰期,注采井网受到一定破坏,注水状况变差,稳产基础薄弱,损失了较大的水驱动用储量,降低了开发效果。
3.分层工艺技术难以满足开发的需要
文东油田属异常高温、高压、高油气比、深层、低渗透的特殊类型油藏,决定了其特有的工艺开采技术。虽然近两年高压分注工艺技术逐步在现场推广应用,但其分注的精度难以满足Ⅱ,Ⅲ类层挖潜潜力的需要。文东油田Ⅰ类层与Ⅱ,Ⅲ类层的隔层厚度大多小于5m,而目前在文东实施的高压分注一般只进行一级一段或一级二段分注,基本没有达到启动Ⅱ,Ⅲ类层的目的。
上一篇
注水井基本简介
下一篇
女性主义该从哪几方面研究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