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影响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5:26:08
一、中国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迁往人口稀少的边疆地区。历史上,每次中原地区的战乱都导致黄河流域的人民向边疆迁移。这些迁移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南方,但也有部分人向北方迁移。例如,唐朝的北部边境居民在躲避战乱时北迁,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契丹族的发展。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南迁边疆,形成了我国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还有一种情况,为巩固边疆,封建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边地。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向河套地区的大量移民,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二)从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区。黄河故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中原文人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这次战乱虽仅持续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南迁的中原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再次导致中原人民南迁,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可与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相伯仲,其结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最终完成了中国人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从此中国社会便进入南盛北衰的阶段。
(三)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往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为了壮大自身实力,汉族政权经常招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入内地。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各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强烈诱惑力,使北方民族经常南下,特别在天灾人祸的时候,大量少数民族南下西北和华北地区,迅速与当地汉族融合,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当北方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建立了统治后,也往往会出现一个边疆民族南迁黄河流域的高潮。比如北魏迁都洛阳、契丹夺取幽云十六洲、金灭北宋、元朝定都北京以及满清入关等这些重大事件后,往往出现一次大的民族迁移高潮。
二、中国古代典型的移民
1. 北民南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最早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直到秦朝,南方广大地区仍然十分落后,很多地方在农业上采取刀耕火种,生产力极低,即使是西汉初年的文献,也有大量的南方落后的记载。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逐渐传播到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例如,秦朝迁徙了50万中原人到珠江流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为南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南宋时期,中原人民再次南迁,使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
2. 移民入川:从秦朝开始,就有多次移民入川的活动。秦灭蜀国、巴国之后,将六国的工商富豪和工匠等“秦民万家”迁入四川,促进了巴蜀冶铁工业的发展。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这个时期,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等移民多因逃荒从秦岭大量进入四川。至北宋初年,因北方有强大的辽朝,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期,陕甘移民大量入川。到了元末明初,由于数十年的战乱,大批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份)乡民和部份安徽、陕西军民留寓四川,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首次以南方人口居多的变化。清代前期有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因为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湖北、湖南在当时又归湖广省管辖,故称为“湖广填四川”,移民人口达100多万人,这是清代移民入川的高潮。清代移民入川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1. 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例如,北魏时期,在几百年民族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元朝初期,大量内地人迁往边疆,边疆居民迁往内地,由“汉人”取代了“契丹人”、“女真人”。中华民族的融合再一次形成高潮。
2.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移民入川促进了四川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奠定了现代四川生活的由来与根基。
3.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江南地区的繁荣是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各民族人民辛勤劳动二者相结合的产物。
4.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分布逐渐合理。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