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议题的公共政策

议题是公共政策的前身,整个议题的变化就是围绕事实、价值观、政策和企业现有行为展开,即企业的某种行为遭到非议、进而产生争论和冲突,最后导致公共政策的拟定或修正,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可分普遍性议题,倡议性、局部性、专业性议题)

议题发展的阶段:

大部分议题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类似生命周期的过程。

议题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一:起源期。这个阶段的议题仍在潜伏中,趋势并不明显,只有警惕性很高的相关负责人能意识到。组织在这一阶段应加强对环境的监测与扫描,关注利益攸关者对组织的看法,尤其是负责意见。

2.阶段二:成熟扩大期。这个阶段,公众与组织的分歧加大,公众期望与组织实际表现的差距扩大,公众的不满情绪逐渐蔓延。舆论也开始注意议题的的存在并开始报道。这个阶段是组织在进行议题管理的关键阶段,组织应积极参与有关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3.阶段三:解决期或政策形成期。议题发展到这一阶段已对组织和社会造成较大影响,政府或重要的公共组织开始介入,以制定、发布新的政策、法规来解决争端。组织此时只能通过游说等手段来影响政策的出台。新的政策颁布实施后,议题所引发的争议也随之告一段落。

议题管理的步骤一般包括:议题的监测与识别:议题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处理议题的策略;议题自理;结果评估。

议题与议案的区别使用:

一般情况下,议案侧重于在依法依规进行民主商议并表决事项的环境中使用,接受议案的对象一般是国家权力机构或依法依规成立的社会团体组织,议案使用的对象是需要通过民主商议的形式来议论和决定的重大事项。议题的使用环境广泛,凡可以被议论的主题都可称之为议题,不一定要受依法依规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用于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需要通过会议来讨论决定的事项,也可以是国家机构层面通过会议讨论决定的日常工作事项。议题与议案的使用环境区别关键在于“民主商议并表决”。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两个词的使用环境,补充说明一下“民主商议”的会议和日常所说的会议的区别,民主商议的会议必须有“依法依规成立的机构”作为前提,而且商议的事项也是依法依规引起和需要决定的重大事项,一般的事项可以通过日常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定来处理。而对日常会议而言,可以是法定机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等召开的会议,也可以是三两个朋友或家庭成员坐在一起议事的情景,讨论的事项并不一定要上升到法定层面。特别提醒,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工会会员大会、党员大会、股东或股民大会、村民大会、员工大会、校友会或同学会会员大会、协会会员大会等民主商议事项环境中,应该使用“议案”。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