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的三种方法配全文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1:38:06
过渡的三种方法配全文:词语过渡法,句子过渡法,段落过渡法等。
1.词语过渡法
文章过渡,有时只需恰当选用几个(组)词语,上下文就会贯通。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文末总结我国石拱桥为什么有这样辉煌的成就时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几个词过渡,层次十分清晰,衔接非常自然。
2.句子过渡法
即文竟反复使用几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作为总启。如刘成竟的《安塞腰鼓》中,反复用“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既总结了前文,又能引出下文,很有气势和节奏,层次感非常强。
3.段落过渡法
在几个段落间写上几句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引出下文的话,就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九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是”前一句写众人“笑”孔乙己,把他作为笑料奚落,承接了上文。
4.回忆联想法
在文中使用回忆联想的方式,使文章前后相关联。如鲁迅的《故乡》中写“我”回到故乡与母亲谈起闺土后,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几段回忆,与前面文字衔接起来,使下文得以继续进行,浑然天成。
5.内容提示法
即在上一层次结束时写上一两句对下文有提示作用的话,使上下两段联系自然。如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有“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一句,前半承上,说罗布泊的消亡,后半句是启下,内容转到介绍塔里木河的情况。这个过渡句的提示就将上下文顺理成章地连接起来了。
6.话题转换法
即由一个意思转换为另一个意思,可以直接告诉读者。如莫怀戚的《散步》中:“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前句承前,说天气好,暗示是散步的好机会;后句一转,因天气太冷,一些老人生命走完了。这就明确告诉读者下文内容转换了
7.设问过渡法
层内容写完,需转换另一内容,可以设问一句,设置悬念。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开头写了在东京的情况后,接着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设问过渡,就转到下文写去仙台的情况。
8.时间推移法
有时要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事串联起来,可用表时间的词语过渡。如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中用时间推移法,准确记载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线索清晰,叙事清楚,衔接十分紧凑。
上一篇
民国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
德国人排外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