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主要功能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22:26:17
学分制最初的出现,其计量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选课制对学生学习量进行测量,以“学分”作为新的计量单位。不同学校对学分的计算方法各异,如美国按每周修习时间计算,日本则规定1学分至少为45学时。学分已不仅仅用于衡量学习量,它还渗透到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如教师教学工作量评估、人员编制、办学规模预测、成本核算、学费收取、财政拨款等,是重要的管理工具和依据。
学分制的流通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上,如欧洲的“伊拉斯莫”计划推动了学分互换,让学生在不同高校间自由流动。美国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也很普遍。中国高校虽然也在尝试学分互认,但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跨校交流仍有限。
资源配置功能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不同,学分制更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学资源。学分制与学年制并存,旨在寻求最优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契约功能体现在学分制下的师生关系变化,如按学分收费推动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增强,有利于培养诚信和责任感。学分制的契约功能使得教育更符合市场原则,教师角色也从传统的监护者转变为合作伙伴。
最后,分类分流功能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目的,通过自由转专业、按大类招生等方式,实现人才的多样分类,打破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培养模式,向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转变,实质上是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响应和筛选。
扩展资料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