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更好就业

应充分重视各种实务技能的培养。当前雇主的招聘要求并不仅限于就读专业和专门技能等一些传统要求,绝大部分雇主还提出了通用能力方面的要求,比如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并且,相当比例的雇主并未对毕业生的就读专业作出严格要求。

这意味着,对本科毕业生来说,在求职中更为重要的可能不是就读何种专业,而是掌握何种能力。受传统和政策倾向的影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侧重于知识和品格层面,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掌握。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格外关注的是毕业生的综合实务技能。这对过于注重专业划分和知识传授的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用性的能力素质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从国际范围来看,20世纪末以来,为回应劳动力市场对通用能力需求的提高,核心能力、关键技能、可迁移能力等概念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对于本科生来说,在练就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注意使自身的能力素质获得综合发展,尤其是前面提到的一些核心能力。对通用能力的培养也需提高针对性。在总体要求综合化之下,不同职能类别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别岗位的要求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专门技能方面,在通用能力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不同岗位对通用能力的要求,同样与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功能有关。在人才培养中,不同类别专业对不同通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也应有一定的侧重。比如,相比其他专业类别,计算机类专业应给予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以较多的关注,会计、金融、经济等类专业应给予思维能力、职业操守等以较多的关注,管理、人力资源等类专业应给予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以较多的关注。本科生也需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与职业预期有关的实习或实践等方式,有意识地锻炼和开发相应的通用能力。来源:中国青年报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