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京剧的行当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2:14:37
京剧行当,又称为角色,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杂剧时代,当时已划分出众多行当,如旦、末、净、杂等。旦行分为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其中正旦为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为次要女演员;末行分为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小末、副末为次要男演员,冲末为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行代表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行则包括除上述三类以外的演员,如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等到明末清初,随着昆曲的盛行,行当的划分日益细密精确,已细化为12种角色,包括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净)、三面(丑)、杂等。这些角色在艺术上各有独特创造,汉剧对于京剧划分行当的影响尤为深远。
汉剧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的湖北境内,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汉剧角色分为十行,包括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等,其中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奠定了基础。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包括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在内的十种行当。生行成为主要行当,相较于汉剧和元杂剧,京剧的划分更为细密严谨。
在“十头网子”中,生行最初只有老生、小生两种,武生从小生派生,红生从老生派生。老生按扮演不同分为文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念工老生等,红生是勾脸老生,如赵匡胤、关羽等。小生多是不戴胡子的青年人,按表演分为文小生、武小生,以及发冠生等角色。
旦行分为年轻妇女和年老妇女,青年妇女角色多样,包括正工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荡旦、玩笑旦、花衫、武旦、刀马旦等。老旦则表演老年妇女角色,如《钓金龟》的康氏、《徐母骂曹》的徐母等。
净行根据唱、做、打分为正净、架子花、武净和摔打花脸。正净重唱工,架子花重做工、工架、道白,武净多于架子花的武打,摔打花脸以摔扑为主。
末行在过去是一个重要行当,扮演忠诚、憨厚的院公、官员或主观、呆滞的官员。丑行统称为小花脸,按分工分为文丑、武丑和丑婆等角色。
副行扮演次于本行的角色,如正生与副生、正小生与副小生、正武生与副武生等。外行是戴白髯口的高龄老人,扮演正派人物,如丞相、老臣等。杂行包括旗、锣、伞、报等配角,是锻炼舞台实践的好机会。武行扮演军士、天兵、小鬼、小猴、小妖等,通过武打表现角色。流行即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与其他行当同样重要。
上一篇
打好全民参保“五张牌”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