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创新教育三个层次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关键在于理解创新的核心思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创新概念的基本含义。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克尔斯认为,理解概念有三个主要途径:历史、经验主义和分析。

1. 历史途径: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新组合"等概念。他认为企业家应具备创新精神,如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提出的"静态"和"动态"视角,揭示了创新过程是通过外部作用促使内部元素重组的过程。

2. 经验主义途径:当代创新讨论涉及多方面,如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经济强调创新的价值,环境视角提出创新性学习,以及创新方法与体系的研究。这些讨论表明,关于创新的理解并未形成统一共识,仍处于描述阶段。

3. 分析途径:理性分析区分创新与创造。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则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革新,它在实践中表现为"为创新而教",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创新教育不仅关注创造能力,还涉及培养创新精神、观念和态度。在教育实践中,创新教育原则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如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原则、第斯多惠的教育性原则等,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强调创新原则的实施。

在不同教育层次上,创新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高等教育注重知识转化和创新,而基础教育则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和态度。创新教育活动应以主体性、民主性、互动性和独立自学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扩展资料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