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民办培训学校办学管理制度

民办培训学校办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依据《衡阳市课改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我校提出了以下教学常规管理措施,以确保学校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首先,确立先进的、切实可行的办学理念、目标和措施,形成健全的学校机构和明确的人员分工。严格执行教育局的学籍管理规定,规范招生流程,建立电子学生档案,禁止任何形式的隐瞒学生行为。同时,严格禁止分快慢班,控制学生流失,确保每位学生的教育权益。高扬“德育为先,多育并举”的旗帜,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确保开齐、开足、教好各门课程,坚决不任意增减课时,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质量。

其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组织制度,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正常开展德育活动。定期组织班队工作经验的学习和交流,确保班队工作措施到位,效果显著。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认识到学科中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是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的内在动力和思想保证,将其全方位、全过程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同时,挖掘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活动和文体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再次,认真学习、把握和运用新课标、新教材,以新思想、新理念来统领教学,切实提高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水平、使用水平和研究水平。各校和广大教师需根据教育局制定的学习要求,配备好学习资料,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笔记,开展校内学习研讨活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建立与新纲、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提高教学容量、起点和落脚点的准确性,指导教学形式多样化,切实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多元化评价、暂时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和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完善教研组织,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应发挥表率作用,坚持上课、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了解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师交流、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行政听课应有记录、评价和反馈。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制定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教研课题,加强对备课组及教师个人教研、教改课题的指导。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学研究课、观摩课、创优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教学风采、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确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5节,接受听课1节。加强听课后的集体评价分析活动,确保每一节被听的课作为一个教学案例进行理性分析。加强教学反思管理,要求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自评,每学期至少撰写1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严格规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制度。学校应将教学认真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工作,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杜绝无备课进课堂的现象。在作业布置上,确保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同时强调精选、精讲、精练、精批、精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严格控制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量,禁止布置机械性、重复性或惩罚性作业,确保学生课业负担合理,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5小时,低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学校行政应定期检查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确保记录、分析、评价和反馈,每学期检查不少于4次。对品德与生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信息等学科,定期对学生进行面试,了解教师课堂情况。

考试制度严格规范,强调考风考纪。考前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保考题与学生实际相符,提高例题质量。考中要确保考纪严格,考后要进行深入分析。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考题的唯一依据,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促进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和评价心理的转变。

学科考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评价。认真使用《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手册》,各学科教师需根据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要求,认真撰写教师寄语和班主任评语。

最后,努力建设科学人文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学校的媒体如橱窗、画廊、报栏、广播台、电视台以及班级的黑板报等,应精心编排,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确保每学年添置图书,班班建好图书角,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和周转率。学校应结合校情,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外部环境。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家长,听取家长意见,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扶助,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