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是为官之本.那么,官德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6:29:28
看这篇文章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官德”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今天,我们继续“字说为官”,说文解字“德”来探讨官德修养的秘诀。
德:一心行直,德者有得
河南内乡县衙戒石铭
中国古代的官署一般皆有石刻铭文,多用来告诫官员要守德,俗称“戒石铭”。河南内乡县衙的“戒石铭”有一段文: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亡。这句话说的是为官者的道德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乃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如今,官衙犹在,古制难寻。“戒石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已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远去,但它所敲响的官德钟声依然在我们耳边激荡。
江苏省淮安府的御制戒石铭
德的异体字为“悳”,《说文心部》:“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内得于己”,即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外得于人”,即在正直原则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说文彳部》:“德,升也。”德的本义是行得正,心真诚,表里如一,后引申为道德、恩德、品行等。
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男子则要求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子则要求孝、顺、和、睦、慈、良、贞、静。总之,德是向善的追求,是做人的基本。
何为“官德”?官德是指为行政管理者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为官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道德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即“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民风,有什么样的“官风”就会有什么样的民风。
《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讲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品德和地位不相当,能力和职务不相当,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处罚和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更不好的。所有这些都强调官员从政道德的重要性。古代读书致仕之人追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就是指修身以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更是历代的为官之道。“德”字揭示了为官者的道德境界和基本要求。
官德的要旨是一心为公
“德”从“心”,这就是说,德是一种人性的行为,是遵循本心、本性,是植根于人的心田的。不但要“行正、目正”,还要“心正”。“德”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面,遵循本性,本心。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德,得德。为官之德是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心底无私,一心为公。
官德见之于行动
德的偏旁为“彳”,意为慢慢行走,落实到实践中,德需要点滴的积累而成,不是一时,而是一世。满口空谈很容易,但落实到行动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对官员来说,德就是担当、负责、实干,脚踏实地,干出实绩。
官德表现为正直的风韵
“德”从十,指代直线,表示有一个正确的标的方向。从目,表示十下的一双眼睛,目光瞄准,直射之意。“德”的异体字为“惪”,即心直,从几个组字的部分看,德不但要目正,行正,还要心正。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官德的标准、要求和风韵。
官德的结果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德”谐音为“得”,寓意德者有得。有道德的官员受到百姓的称赞,一群有德的官员组成的清廉政府必然得到百姓的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
张衡
西汉的张衡在《应闲》有一句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句话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政德观”。张衡曾任太史令前后达14年之久,多年不升迁。不慕名利的他,特地写了篇《应闲》表明心迹,认为道德比职位更为重要。为何中国文化中将道德置于职位和才能之上?这是因为小到一方父母官,大到一个政权,其道德表现与民心息息相关,不重视官德失去政权,失去天下。直接后果就是作风不正,进而演化为腐败盛行,必定失去民心。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