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怎么样评价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

一、“贵民说”的构建第一,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基础。孟子关于民本思想的政治思考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的。他把孔子的“仁”、“礼”作为人本属性的基础,从而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不在于其“食色之性”,而在于其善良的本性。善良的本性就是他发现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天生的同情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或叫做“恻隐之心”。他从人性本善出发,引导出要求统治者行王道、施仁政。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即被后人习称为“王道政治”。他将仁心和性善引申到政治领域,明确提出应以仁心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于民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的政治主张中可以看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路径是其道德的延伸。他的王道仁政继承了孔子的德治主义政治学说,认为提高道德修养是提升政治行为能力的重要基础。他提出:“以德行仁者王。”可知德治为其政治实践的基本前提。孟子还借鉴历史经验,提倡“尊王贱霸”,“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以德行仁”,是求人心的归顺和天下的治理;霸者“以力假仁”,是借仁义之名行武力之实。前者倡导以仁存心、以德养民、以德教民,以仁义的理念推行王道仁政,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其政治理想;后者崇尚武力、以力服人,借仁义之名,行杀戮暴虐之政,以求一家之私利,将天下、百姓视为家业和奴仆,以称霸天下为目的。在孟子看来,像在“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那样有限的条件下,建立一统而又良好的政治秩序,关键在于他们行仁政、行王道。而王道仁政的核心问题是勤政为民,要正确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在治国实践中将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关注民生、重民爱民、为民谋利是王道仁政的基本要求。第二,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重民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对天与民、君与民关系最早的科学解读,是古代哲人在对天命与民心辩证关系的特别关注中,认识到民的社会价值和民心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是“贵民说”构建的本源。重民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君权神授”理论,强调重民轻神,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雏形。比如,《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民众共同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就是天理。重民是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说明古代哲人对天、神关系的认识深化,民众即天,倡导对“民”的关注,实现了关注点由天、神到人的转移。因此,重民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对提升“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最初肯定。《尚书·盘庚篇》首先提出“重民”观念,说“重我民,无尽杀”。周朝的统治者从商朝的灭亡中,看到了民众强大的反抗力量,不得不承认民众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他们已经意识到天不可信,而民力可信,要保证统治仅靠天命是不行的,要看是否有为君之德,能否赢得老百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泰誓上》)周公旦讲到,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尚书·多方》)。《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对国家的支持,好比构建房子的柱石。在政治实践中,他还把重民理念用于国家治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春秋以来,虽然有了“以民为本”的提法,但还没有经过思想家们的广泛而又严密的论证,因而没能形成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但有一点应是明确的,这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民。孟子首倡王霸之辩,推举王道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经过较严密的论证,构建了著名的“贵民说”。它既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民本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