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孔门弟子是怎样躬身践行儒学的

公元前479年,孔丘逝世,终年73岁。老师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四分五裂,形成不同的派别,儒家学派由此变得更加松散,但散往各地的弟子,也把儒家学说带到了鲁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在战国初年,儒家学派中声势昀显赫者应属子夏开创的西河之学。在孔子所有弟子中,子夏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十分注重通过躬身实践,修养自身的品德。

子夏曾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主,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老师孔子去世后,子夏回到魏属西河设帐授徒,学生众多,声势浩大,形成了西河之学,培养出一大批治理国家的人才,客观上扩大了儒学的影响。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把子夏当作老师来看待,这种礼遇也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当年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推行其学说主张,未能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子夏却把老师的这个梦想变为了现实。从子夏开始,儒学在治理国家上才真正得到了重视和采用。

后来子夏的弟子李悝,总结晋国变法改革的经验,写成了《法经》一书,成为法家的始祖。再后来,卫国人商鞅携带《法经》前往秦国,进行变法,对后世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子夏的弟子中,比较优秀的还有段干木、田子方、禽滑离、公羊高等。子夏在西河之地设帐授徒,开辟了西河这个学术之地,也使儒学开始在三晋大地上流传开来。

孔丘的弟子子路,性格直率,讲信义,重然诺,以勇猛著称。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了政变,当权者孔悝与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勾结发动叛乱,率众袭击卫灵公。

子路当时身在城外,闻讯急忙赶回,正好遇到同门子羔从城门出来,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大意是:国君已经逃走,城门已经关闭,你也赶紧离开吧,不要遭受牵连,白白受死。这是他们家的私事,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子路不由热血上涌,大声地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恰巧这时有一位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便跟着进去。到了蒯聩那里,这时,战斗已经快要结束了,蒯聩和孔悝登上了高台。

子路走上前去对蒯聩说:“君子哪里用得着孔悝这等悖背仁义的小人,请让我杀了他。”蒯聩不听,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蒯聩害怕了,就命令贴身护卫进攻子路。子路虽然英勇,但身被刺伤数处,被砍断其冠缨。

冠是古代礼仪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戴冠,成年后要行冠礼,而平民只能戴巾。儒家弟子更视戴冠为礼之大端。危急时刻,子路想起老师的教诲,便扔掉了手中的剑,昂然说:“大丈夫死不免冠,容我结缨再战!”然而敌人并没等他理好帽子,便一拥而上把他剁为肉酱。君子可以死,却不可以不戴冠而死,这是儒家礼制的规定,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子路也没有忘记践行儒家的学说。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其弟子主要来自北方,尤其来自鲁国的居多,只有言偃一人是南方人。儒学在南方的传播,言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因此言偃被称为“南方夫子”。

言偃精通于礼,是孔门弟子中公认的礼学专家,一次,曾子到卫国一个叫负夏的地方去吊唁。主人已经行过祖奠,正要出葬。见到曾子来,深感荣幸,就又把灵柩车掉头向内,但让家中妇女仍然停留在两阶之间,然后行礼拜谢。随从问曾子:“这样做合乎礼节吗?”曾子说:“祖奠的‘祖’字是暂且的意思,既然是暂且的意思,把车掉头向内有何不可呢?”

随从者又去请教同来的言偃,言偃回答道:“在正寝的当门处小殓,在表示主位的东阶上大殓,在表示客位的西阶上停柩,在祖庙的堂下举行昀后告别的祖奠,昀后葬于野外的墓地里。从始到终是一步步由近而远的,所以办理丧事,应有进无退。”

言偃晚年回到故土,继续讲学传道,与之学习的吴中弟子数以千计,声势浩大,为儒学在南方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