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经济学考点丨名词解释(宏观)

总需求曲线定义为对应于既定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或总需求量,表示经济中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图形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个人持有的财富购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导致消费减少,同时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受IS-LM模型影响,即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决定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凯恩斯效应描述了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实际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的现象。其传导机制表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支出增加,产出增加。实际余额效应理论指出,物价水平上升使货币和其他固定价值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的。在短期中,由于工资和价格有黏性,无法根据需求变动调整,使得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线,即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调整通常介于古典和凯恩斯理论之间,形成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

潜在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在充分就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影响潜在产量的因素包括潜在就业量、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进步。充分就业通常定义为存在一定的失业,但这些失业属于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不存在周期性失业,并且失业间隔较短。

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和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滞胀成因可能包括经济产能减少、不当的经济政策、供给震荡和高通胀率。滞胀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严重通货膨胀、企业破产、经济衰退和财富分配扭曲。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