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唱什么音时 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 有共鸣

共鸣器官主要包括胸腔、口腔、鼻腔、上颌窦、额窦和蝶窦。在歌唱时,音高的不同会影响共鸣腔体的应用。低音时主要依赖胸腔共鸣,中音时口腔共鸣更为重要,而高音时则更多地使用头腔共鸣。

正确的共鸣运用能够使歌唱更加圆润、悦耳、丰满。在从低音过渡到高音的过程中,共鸣腔体的运用是相互关联的。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则更多地依赖口腔共鸣,而高声区则需要头腔共鸣。

歌唱共鸣不仅仅是单一腔体的作用,而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在各声区中,应根据声音的需求调整共鸣腔体的比例。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同时保持口腔和胸腔共鸣的参与;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占主导地位,同时兼顾胸腔和头腔共鸣;唱低音时,声音应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辅以口腔和头腔共鸣。

通过渐进的方式,从口腔到头腔再到胸腔,逐步调节共鸣腔体,可以确保歌唱声音的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获得良好的歌唱共鸣,需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口腔共鸣是声音的最初共鸣区域,它使声音明亮、集中,易于与头腔共鸣相联系。要获得良好的口腔共鸣,需使口腔中的各部分自然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

头腔共鸣是歌唱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获得头腔共鸣需先具备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具体方法是调整口腔内的声波集中反射点,使声波沿着上腭骨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引起振动。

胸腔共鸣在低音区较为常见,也是各声部低声区的常用共鸣。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在发声时保持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振动,并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

共鸣练习常用哼唱,即“哼鸣”。具体方法是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让气息顺利进入头腔共鸣的位置,即前额眉心处。通过“哼鸣”练习,可以找到头腔共鸣的感觉。

为了使三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可以选用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能更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使声音更加通透。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