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志修志说明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8:53:22
庆云县志修志历史悠久,始于明初,直到1979年的新编。早期的修志活动包括明万历六年(1578)的柯一泉主修,杨州鹤编纂的十卷刻本,以及清康熙年间和嘉庆、咸丰年间的多次修编,其中民国时期马龙潭两次捐资修志,均为四卷石印本。
新编《庆云县志》于1979年开始,规模宏大,收集文献资料超过1000万字,历经五年八易其稿,最终于1983年出版,成为山东省第一部新县志。志书跨度从1840年至1980年,内容详实,分为大事记、概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物等7卷,共26编。县志详细记录了庆云县从隋朝置县以来的发展变迁,如地理位置、民族分布、农业资源如粮食和蔬菜生产,以及工业、城建和革命历史等方面。
庆云县地处华北平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暖温季风气候,农业以金丝小枣闻名,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个支柱行业。在历史篇章中,记录了庆云人民的革命传统,包括早期的农民起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新编县志在1994年荣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是对庆云县历史文化的珍贵记载和传承。
扩展资料
1983年版《庆云县志》的编撰历时4个寒暑,数易其稿,上承1840年,下至1980年,初稿约90万字,最终几经删增,定稿约45万言。在篇目设计上除按传统设卷次外,采用编、章、节三层次结构,采用记、志、传、图、表、录等综合体裁,以志为主。除序言、前言及地图、照片外,即是正文,分7卷:大事记、概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各章节已横为主,纵横结合,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庆云县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貌,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