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音乐艺术与创造,一直是一对密切相关概念。离开创造,音乐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创造是音乐艺术的源泉。因此,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往往成为一个评价音乐作品重要的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音乐教育视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手段。 在西方对待儿童艺术问题上强调儿童的“原创”,即将儿童在音乐教育活动上表现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视为一个生物发展的过程。正常,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儿童出生的早期就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如果教师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那么幼儿就受益匪浅了。

  关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和定义是多种多样,人们比较公认的有两种:一是心理学家斯密士的定义:“积累过去经验,筛选这些经验,联结成新的模式、新的观念或新的结果。”二是心理学家May提出“将新颖带进观念的一个过程”的简明定义。这两个定义比较符合幼儿阶段的创造性的特点。因为在幼儿活动中,这种激发创造性的能力和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或异发奇想的表现,在幼儿身上俯拾皆是,而在幼儿的艺术活动、游戏和思维活动中,思维独特性和创造性也经常显露。

  

  因此,我觉得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描述为:幼儿凭借过去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组,以及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的创造力是不由自主而表现出来的,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幼儿的创造力有什么特征呢?

  (一)创造力是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的,只是有些人多些,有些人少些,没有儿童不具有创造力的。在很多年之前,创造力被认为是个别人的天赋,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这种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而在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后,经过深入研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发现,“创造力”不仅仅属于所谓的“神童”、“天才儿童”,而是人人都有创造力的潜质,每个儿童都可能具备创造的潜能,知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潜能尚处于“睡眠”阶段,教育则是完全可能激活和激发每个儿童身上的创造力这一巨大的宝藏。尽管每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程度存在差异,但作为教育者完全能够用有效的教育手段、科学方法、有效的情感激励去挖掘和开拓每个儿童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潜能一旦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以开发,每个儿童都能充满信心的面对挑战和困难,人的自主性才能的到更好的发挥。

  

  (二)幼儿的创造力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任何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是建立在相应的智力和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创造力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脱离幼儿特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而单独存在。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工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的思维形式才刚刚萌芽。同时,幼儿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范围又小,因而获得的间接和直接的经验不多,知识积累比较薄弱。这种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学前儿童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这种创造常见于幼儿的各种极其平凡的活动中,大多脱离实际,带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不符合逻辑和规则。幼儿的创造只是一些比较简单、低级的创造,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幼儿的创造力虽不像成人的创造力会拥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存在价值,相反,它的存在对幼儿成长的贡献极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