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也可以译成PEKING,依据是什么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0:21:51
中国解放以后,大陆才颁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北京”被正式翻译为“Beijing”。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中国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和邮政式拼音,此时,“北京”通常被翻译为“Peking”。这一翻译方式源于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对汉语的探索。
威妥玛式拼音由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提出,于1864年出版,主要目的是便于西方人学习汉语发音。威妥玛式拼音中的“Peking”是对“北京”音译的结果。而邮政式拼音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中国邮政部门根据威妥玛式拼音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以适应邮政地址的书写和处理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拼音逐渐成为国际上最广泛接受的汉语罗马化系统。1958年,中国官方正式发布了《汉语拼音方案》,确立了现代汉语的标准罗马化方式,其中“北京”被统一翻译为“Beijing”。这一方案的发布不仅规范了汉语的拼音书写,也促进了汉语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Peking”在国际上仍有一定的使用率,尤其是在一些较为传统的出版物和历史文献中。然而,随着汉语拼音的广泛推广和应用,“Peking”逐渐被“Beijing”所取代,成为更加标准和通用的翻译方式。
尽管如此,“Peking”这一翻译方式仍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汉语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汉语拼音化进程中的一些演变和发展。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