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启示与借鉴

(一)关于地质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独联体国家20年来地质勘探工作和矿产工业的发展历程再一次证明,地质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先行部门,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15年没搞普查勘探,没有发现一个矿床。直到2005年以批准 《俄罗斯地下资源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长期国家规划》(简称 《长期规划》)为转折点,地质勘探工作才走上正常化发展的道路。

这就是说,这15年期间,甚至直到今天,俄罗斯开采利用的矿床都是苏联时代(主要是20世纪50~70年代)探明的。正是这些矿产,帮助俄罗斯度过了20世纪90年代深重的经济社会危机,维持了新世纪初期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到现在还在支撑俄罗斯经济度过全球金融危机。这正好有力地证明了地质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

15年不搞普查勘探,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大体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绝大多数矿种陆续开始出现新增储量补偿不上开采量,造成在采矿床储量日益枯竭。2004年以后矿产品价格猛涨诱发的油气、铜、金、镍等矿产的强化开采,使这种储采失衡的矛盾更行尖锐,导致一些矿产的产量徘徊不前或下滑,引起有识之士为地质和矿业的现状和前景忧心忡忡,奔走呼号。这又从反面证明,地质是基础,是先行,没有健全有力的地质部门,没有切实有效的普查勘探,油气工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等基础工业部门,只能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

2004~2008年期间,在 《长期规划》 的框架下,俄罗斯地质勘探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成绩,包括油气、铜、金在内的15种矿产新增储量开始超过了开采量。

2009年夏天 《俄罗斯联邦地质部门发展战略草案》 的提交,标志着俄罗斯政府针对地质部门和矿物原料基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决心总结20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重组地质队伍,将地质勘探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扩大我国与独联体国家在矿产领域的经贸合作

通过对独联体国家矿产资源形势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与独联体国家在矿产勘查开发和贸易领域开展广泛合作的条件十分有利,前景相当广阔。

首先,大多数独联体国家地质-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基础较好,矿物原料及其加工产品在出口商品中占的比例较高,而且大多数矿产与我国有很大的互补性。例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的油气,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的铁、锰、铬矿石,中亚国家的有色和稀有金属等。

其次,独联体国家的地质勘探工作和矿产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遭到过毁灭性的打击,目前处于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阶段,普遍面临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制约,亟须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第三,俄罗斯已经确定并在实施经济发展重点战略东移的方针,随着在俄罗斯东部和南部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中心和矿物原料中心的陆续确定和投入建设,相信将会为中俄矿产领域的合作创造新的机遇和条件。同样,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开展,将有利于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开展矿产领域的合作。

第四,近年来,我国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很快,尤其是矿产品贸易发展更快,原油、铁、铬等矿产进口量增长了好几倍。但是,我国与独联体国家经贸发展的总体水平还相当之低。2007年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总额只占中国贸易总额的3.5%,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原油只分别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8.9%和3.7%,从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铁矿石分别占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1.6%、0.7%和0.8%。显然,仅就矿产品贸易一项而言,我国与独联体国家合作的空间就很大,前景相当广阔。如果将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勘查和开发结合起来,经贸合作的前景就更加诱人。

第五,中俄之间、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同为友好邻邦,具有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矿产领域经贸合作的加强和扩大。通过扩大矿产领域的经贸合作,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巩固战略伙伴关系,无论从国家经济利益、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独联体国家之间矿产领域的合作

前面详细介绍了10多年来独联体国家在矿产调查、勘查、利用、保护领域开展合作的有关情况。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毗邻,在边境地区有共同关心的地质和矿产问题。因此,有必要开辟新途径,进一步了解独联体国家开展合作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必要时获取相关成果,也有必要探索与他们合作开展研究的可能性。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对提高我国三北边境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促进这些地区的矿产勘查开发工作,应该是有好处的。

(四)科研与生产结合的问题

俄罗斯地质部门向来比较重视科研与生产密切联系的问题。2002年,俄罗斯地下资源利用委员会做出决议,要求地质勘探工作在必须要有科学方法保障。此项决议的背景是:当时地质勘探工作缺乏应有的效益和效果; 承担地质勘探工作的地质单位人员专业水平降低; 地质部门的科研和生产单位越来越脱节。

俄罗斯的地质部门,按矿种和工作方法来说,重要的科研所都投入了地质勘探工作的科学方法保障工作(表1-13)。其具体任务是:在制定和完成地质勘探工作年度计划时,(1)论证地质勘探工作在原料上和区域上的优先工作方向;(2)推广应用先进的地质勘探工艺技术; (3)针对不同矿床类型,在预测普查组合的基础上,优化工作方法; (4)圈定远景区,评价固体矿产,预测资源;(5)评估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益和效果。

参与地质勘探工作科学方法保障系统的地质部门科研所的专家,通过完成上述任务,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某些国家定货的工作项目,由于工作质量差,或者查明的矿床规模和矿石质量不符合联邦一级任务的要求,经专家建议提前结束。

为了确保地质勘探工作的科学方法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经费中专门划拨了资金,2008年这方面的费用占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总费用的3.4%,2009年为3.2%(计划)(А.А.Ледовских,2009a)。

表1-13 俄罗斯地下资源利用委员会固体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科学方法保障系统

资料来源:С.С .Вартанян и др.,2009。

科研人员在矿物原料基地发展中的作用还不限于此。近年来,在编制地下资源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长期国家规划和各个区域的相应规划过程中,地质部门科研所的资源专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任务是:评价整个俄罗斯以及各大区和个别地区的矿物原料潜力;对优先开发对象进行地质经济评价,做好发放地下资源利用许可证的准备;论证普查新矿床的基本方向。

(五)非常重视矿床模型和找矿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地质部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矿床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俄地质部门4个最著名的科研所的负责人联名著文论述科研工作时强调指出(С.С.Вартанян и др.,2009),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效果的基本方向,一是严格挑选承担地勘任务的地质单位,二是研制和完善主要地质-工业类型的矿床预测-普查模型。在中央地质勘探研究所和其他一些地质部门科研所,收集保存了数百个俄罗斯国内外的矿床模型。在完成地质勘探工作科学方法保障工作过程中,实际上要用到一整套模式,在论证地质勘探工作部署和项目今后工作时,正是依据这些模型和找矿模式来划分出新的矿区和具体工作对象。正因为如此,他们将完善矿床预测-普查模型和建立战略矿产预测、普查、评价系统,作为当前地质部门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