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严重社会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因此,提高领导者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妥善有效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突然发生的、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社会各种矛盾。随着改革深化,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主体群体性:事件反映了一定群众基础,体现某些群众共同的思想感情或利害关系。

2. 形式公开性:事件一旦发生,具有公开性质,常在公共场所进行。

3. 行为突发性:事件在短时间内形成,出乎意料。

4. 组织整体性:事件常由一人发起,多人响应,形成连锁反应。

5. 层次多元性:参与者心态不同,目的多样。

6. 结构松散性:事件参与者无固定组织关系,临时聚集。

7. 处置复杂性:事件处理难度大,涉及违法行为与合法行为交织。

8. 矛盾两重性:事件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行为中包含合理与不合理要求。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管理体制等方面。政府职能和基层工作的失误偏差,也是事件多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包括:

1. 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部分干部素质不适应形势要求。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

3. 精神文明建设薄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要求不适应。

4. 法制观念淡薄,农民素质与自治要求不适应。

三、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重点抓住以下环节:

1. 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动员各部门共同处置。

2. 准确把脉,剖析根源:分析事件起因,解决主要矛盾。

3. 深入一线,直面矛盾:领导者应亲临一线,缓解紧张气氛,控制事态。

总之,对群体性事件,领导者应保持冷静、果断,尊重群众权利,真诚接待,避免激化矛盾,赢得理解和配合。不能拖延、等待,要主动应对,避免被动局面。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