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如何让德育融入学校生活

一、品德与生活课要摒弃传统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

  传统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重视理性知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和实践知识的积累。个体的生活事件是个体品德素质发展的平台,思想品质的形成存在于个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于个体生活的具体场景中,为此,思想品德课的体系不能只依据概念、理论的知识逻辑,而应依据生活的逻辑来建构。发展学生的品德素养就不应该只是依靠知识讲授或道德说教,而要让学生经历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自己的品德素养。这也是个体自我对经验的反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互动,个体就会觉察、反思过去的经验,从而进行调整和提升。

  二、要在全员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和发展人的品德素养

  德育研究和生活实践表明,人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展示也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是主观个体与客观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外显的过程,也是外部客观信息内化的过程。因此,通过活动包括学校生活中原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专门设计的有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来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最为真实,也最为自然。

  在班级管理中,让每一个孩子参与班级管理,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并在管理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品德修养。给每一个孩子设置具体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轮流锻炼,帮助学生真正体验承担责任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使每个学生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在岗位上得到锻炼,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充分的指导,若辅之以适当的鼓励,效果会更好。

  三、要确保个体转变的心理历程有足够的时间

  因为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原因,新认知模式的生成与建构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用安排学科课程的模式来设置品德与生活课,每次只有一节课的时间,难以安排较充分的体验活动,即使安排一些体验活动,也常常是学生刚刚热身,或刚进入高潮,下课的时间到了,转变与生成的过程往往无法完成,致使学生转变与提升的效果很有限。其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时间安排是为目标和效果服务的。

  在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上,光靠单一的《品德与生活》教育,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因此,在全校每位教师心中怀有责任意识,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中,在每一堂课上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和日常活动中渗透责任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听讲、回答问题、读书、写作业,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和坚强意志。学校围绕责任教育,利用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责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如对自己负责的“我的作业自觉做”、“今天当家我能行”、“自己挣钱自己攒”;对他人负责的“亲情活动我参加”、“电话问候我常记”、“小小主编我愿当”等等。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具体的责任综合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也是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深化和提高。

  四、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和迁移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

  德育理念和技术并非只是在《品德与生活》课中采用,实际上,学校生活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因而可以成为他们品德素养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以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展开,着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这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例如角色扮演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验,设身处地理解、体谅他人,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会沟通。开展“两人三腿”游戏亦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见,许多德育的技术技巧可以相互迁移。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渠道,渗透德育理念,在学科教学、班级活动和团体活动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并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予以实施。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中抓住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并以此为契机及时进行品德教育,那么德育就会趋于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从而为孩子们构建一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