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19:18:42
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挑战和失败。心理学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艾里克森的理论中,一种极端是“自我同一性过剩”,即过度卷入特定群体,可能导致自我中心和狂热主义。青少年的绝对倾向使他们容易陷入这种状态,这需要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警惕并解决。另一种极端是“同一性缺乏”,即拒绝成人的角色,甚至否定自我,可能导致与主流社会的隔离和破坏性行为。马西亚的研究则通过同一性地位理论,区分了早期完成和扩散两种失败类型。早期完成者过于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思考,而扩散者则长期未找到清晰的自我定位,生活可能混乱无序。小此木启吾进一步阐述了同一性扩散的六个特点,强调了自我认同和选择的重要性。同一性形成是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完成自我同一性意味着人格独立,拥有独立的价值观是真正的独立标志。
在引导青少年度过这个阶段时,教育者需关注他们的思考模式,及时发现并引导他们避免过度或缺乏同一性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理解并接纳自我,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这些是形成健康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个体应坚持自我,不受他人影响,这样才能实现精神和世界观的独立,走向成熟的成年期生活。
扩展资料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