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出一堂好课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5:44:47
教学中,如何讲出一堂好课是永恒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思考出发,结合启发,探讨这一主题。
陈奂生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虽简单地概括了孙行者的英勇,却暴露了很多人即使阅读广泛,表达能力仍弱的问题。这与阅读与写作思维的差异密切相关。阅读时,我们倾向于寻找结论,关注情感体验,而写作则是将结论还原,进行说理论证。
大脑在阅读中容易对信息下结论,但在表达时,要说明结论的由来却往往困难。阅读时关注的“结果”成了表达时的“起点”,而忽略的“过程”成为表达时的重点。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语文课上可能感到不满,因为他们体验到的与教师给出的结论不同,而教师的结论往往被学生视为全面、正确,忽视了学生的初体验。
将课文比作一道菜,理科老师专注于营养成分与烹调过程,而文科老师则引导学生品尝色香味。学生对牛排的初步反应可能并不满意,而理科老师的解释可能与之不符,造成误解。学生不善于表达,主要是因为没有机会验证和还原自己的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将重心放在教师的指导上,忽略了学生的初体验和疑惑。教学应以学生的初体验为起点,围绕情感体验和疑惑设计教学计划,通过启发与引导,既回应学生的体验,又完成教学目标。
举例而言,某位教师在教授课文前,调研学生阅读后的情感体验和疑惑,课堂上围绕这些体验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关注疑惑,通过层层引导,既满足教学目标,又回应学生需求。
然而,这种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深入理解文本,广泛掌握科研成果,处理学生多样化的体验与疑惑,这增加了备课的工作量。教师不仅需筛选有价值的经验与疑惑,还需进行深入分析,以适应不同班级的差异性需求。这需要教师拥有广泛的眼界、深入的思维和高度的勤奋。
下一篇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