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12:09:23
人心叵测,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执政者大都是一群鱼肉百姓的村长,《春秋》一书凡是弑兄、弑父的形容都有说明,其次”苛政猛于虎“的典故更能说明,”仁“是孔子从亲身体会到见到太多,对于一个对社会极端失望的学者,他提倡”仁“,就是希望”执政者“仁德的管理天下,对待子民!而他自身和他的学生也真正做到了读书人”仁以为己任!”
后世学者的赏罚论“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乎忍人,故仁可过而义不可过!”
孔子把君子和仁对等,何谓君子,君子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仁者爱人”。
他的一个学生好像是柴啥的,遇到一个罪犯,按照刑法,必须要砍掉脚掌,在公堂上时,柴没有办法的执行了,之后政变,柴往城外逃跑,在城门口遇到了那个罪犯,罪犯说“我这里有个狗洞,你可以钻过去”,柴说,君子不钻狗洞;
罪犯又带他到一处矮墙说:“这堵墙比较矮,你可攀越过去”柴说,君子不越危墙,最后罪犯帮助柴出了城外,柴很疑惑问道:“你的脚是我斩的,而我大难之日,你却救我,为什么?”
罪犯说:“那天我看你一脸悲伤,我本是第一个行刑的人,你愣是把我安排在最后,直到最后不得不对我行刑时,你的脸上满是悲伤,我想,你那天一定是想找到开脱我的理由,但是你没有找到,只能根据刑法对我施刑,柴大人,你是真正的君子”。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就是孔子宣扬的仁,这种仁是对世人的爱,对执政者的无奈!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