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高校行政岗,更难了!
- 培训职业
- 2025-05-05 08:07:12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一系列改革,其中行政岗位的管理与考核机制也随之调整,末位淘汰与预聘制成为热门话题。早在2008年,就有985高校开始针对教师岗位实施“末位淘汰制”,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今,这一制度已扩展至高校的行政岗位。
2023年1月,中央组织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明确指出不合格档次的工作人员,如果不同意调整岗位,可以解除聘用(任)合同。这标志着“末位淘汰”机制在高校行政岗位的正式实施,意味着“流水的教师,铁打的行政”这一传统观念开始转变。此外,除了“末位淘汰”,还有“非升即走”的制度,即岗位员工若表现不佳,要么提升能力,要么离开岗位。
随着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许多高校开始对行政人员的管理与考核进行改革。不少高校采取预聘制,即行政岗位人员在合同期满后,需达到考核要求才能转为事业编制人员。华南师范大学早在2016年就实行了预聘制,对员工进行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对不合格者解除聘用合同。云南民族大学、佛山大学等高校也采取类似管理模式。
然而,这一改革在高校内部引发了不同声音。一些教师对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态度以及工作内容表示不满,认为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和服务意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另一方面,部分网友对“末位淘汰”表示支持,认为这一机制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激励员工积极进取。
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内容繁杂且重要,包括但不限于招生宣传、考生咨询、录取工作等。这些工作对于保障高校日常运作、提高学生满意度具有关键作用。然而,行政人员的职业前景与晋升空间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例如,湘潭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教师资格认定中排除了行政人员,这使得一些行政人员感到困惑与压力。
对于行政人员,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成为趋势。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引入教师代表参与绩效考核,通过综合专家评分、学院领导评分和教师代表评分,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全面性。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则通过日常考勤、全院满意度测评和院领导奖惩等方式,全面评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
中国高校行政人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高校行政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为行政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
光电技术应用是什么期刊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