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四中建国前教育发展情况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6:15:47
在江门市建市初期,教育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其中,私塾和学堂是主要的形式。尽管民国初期国民政府试图推广学校,禁止私塾,但乡村地区仍保留了不少私塾,包括私人、族人、村联办等形式,分为蒙馆、中馆和大馆三级。蒙馆以初识文字为主,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而中馆和大馆则进一步研读《百家姓》、古文、诗词以及儒家经典。经费主要来自家长或集体资产,规模上,蒙馆较小,学生多为本村或本族,而中馆和大馆规模较大,招生范围扩大。
教会学校在江门的发展也值得一提。随着商贸发展和对外交流,西方宗教影响增强,传教士通过教育、医疗等手段赢得当地民众。明德小学是江门最早的教会学校,创办于象溪路教堂。1914年,加美联合长老会创办了启德女校和启智男校,形成了以北街和范罗冈、象溪路为中心的教会学校聚集地,总计8所学校,学生超过1300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立学校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将发展教育列为重要任务,市政厅专门负责管理,规范了学制,培养专业师资,课程设置科学化。1949年,江门及周边地区共有小学79所,包括1所镇中心国民学校、22所乡立保中心学校和56所私人小学,学生总数4282人,每万人中小学生达到612人。初级中学有6所,学生713人,初中生比例为每万人76人。
扩展资料
江门四中,即现今的江门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江门的教育事业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466年,岭南著名学者陈献章就创办小庐山书院,招聚八方弟子讲学传道带动江门及邻近乡村办学育人之风日盛。其后江门于 1925 年建市,适逢我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大量民主人士倡导革新旧学、兴办新学,新式学校和新式教育方兴未艾。江门作为广东省对外主要通商港。人口密集,交通运输和商业发达,在粤中地区对外通商口岸、批发市场、交通枢纽和金融、邮电、侨务中心,新闻、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走在了前列。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