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乡镇审计的乡镇审计的具体审计对象

乡镇审计的任务是运用审计手段保证党和国家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和损失浪费行为,维护农民合法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得发展农村形势的变化,乡镇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乡镇财政审计

乡镇财政是县级财政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县级财政的安危。对乡镇财政的审计,涉及到财政资金的征缴、调拨和使用。乡镇财政审计的重点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的审计和财政预算外资金的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审查预算收入的进度、入库、退库及预算调整情况,以及各项税收的减免情况;审查预算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财政决算审计的重点:审查年度税收计划完成情况,有无越权减免税收,税务部门提取的各项费用是否符合规定,各项税款是否及时足额地上缴入库;各个企业的收入是否真实,必要时要深入到企业进行审计。财政预算外资金审计的重点:是审查预算外资金管理及政策执行情况;审查各项预算外收入是否按规定比例集中,有无将预算内收入列入预算外,或将预算外收入放在账外等问题;审查预算支出是否量人为出,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问题。

乡镇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势必要求财政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乡镇财政审计,可以有效地加强财政监督,查处违法违纪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2、村级财务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是乡镇审计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对村级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内部监控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来监督村级财务。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定期审计:通过审阅账本、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审查村级财务是否按规定建账、记账,会计行为是否合理规范,有无弄虚作假情况。通过审计查证,发现薄弱环节,改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行为,维护集体利益。对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村级财务中,村办企业的财务收支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行为的。同时,在社会集资、山林承包、投资新项目等经济活动中,也是最易出现纰漏的环节。有的村干部常在村办企业做手脚,截留收入、虚假报销、私分产品、借款长期不还。审计人员要通过对有关会计账册、凭证、资料的审查和检测,在掌握翔实材料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查清违纪违法事项和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对内部监控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对村级财务和集中核算人员的职责分工和会计行为进行全面审查,看其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内控措施是否到位,有无滥用财务审批权的行为;内控制度是否衔接和协调,执行效果如何,并做出评价。

3、乡镇企业审计

乡镇企业审计是指在乡镇政府、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企业内部设立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及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并将结果向审计授权者或委托者作出报告,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乡镇审计中力求抓好对乡镇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查,善于抓住重点,强调工作质量和审计深度。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以反映资金筹集为主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规模和结构;二是以反映资金耗费为主的成本费用结构对损益的影响;三是以反映资金收回为主的损益形成及收益分配。目前,乡镇因历史原因还保留一部分镇属全资或控股企业,因此在乡镇政府自主安排的审计项目中,这些企业的审计也成为内审的主要工作。通过审计,切实履行了内审“经济卫士”的作用。

4、乡镇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一是强化预算外资金审计,配合财政搞好预算外资金管理。乡镇审计在进行监督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现有收费项目全面清理、整顿,摸清单位的收入和资金情况;(2)监督所有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3)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支出监督力度;(4)乡镇定期地开展事业单位财务会审,注重从相关单位日常业务往来中搜集可疑线索,并将财务会审结果向各单位进行通报。

二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搞好专项资金审计。扶贫救灾、社会保障、国家政策性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各项政府性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发放,能否做到专款专用,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查深查透,监督其是否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有无巧立名目,截留克扣转移挪用专项资金,有无“上下串通”将资金游离账外等问题,一旦发现存在上述问题,应严肃查处,确保各项专用资金专款专用。

5、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干部监管体系的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而产生的。1999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根据“两办”精神,各乡镇先后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乡镇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加强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新时期干部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问题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1)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内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报或隐瞒收支、虚列开支,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等问题。(2)税收收入情况审计。延伸审计乡镇地税所组织和征税的各项地方税收的入库情况,税收审计主要审查税收计划完成情况、税收征收、税收减免、税收退库、税收征收管理等情况,并分清该领导对查出问题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3)乡镇政府机关的资产审计。该资产指的是乡镇政府机关核算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等债券。通过对资产变化情况的审计,审计有无流失、损失、浪费等问题。此外,对配发的办公用品的登记、管理、使用情况也要进行审计。(4)农民负担审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的规定,审计农民负担是否合理、合法,有无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等加重农民负担问题,以明确被审计的乡镇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5)财经法纪审计。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遵守财经法纪方面应查明的问题是:有无好大喜功、高算冒估、虚盈实亏、骗取荣誉、骗取荣升等行为;有无应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或违规操作造成财产损失、浪费或流失现象;有无因制度不全、控制不严,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资产不实现象;有无以收抵支、偷税漏税行为;有无私营公报、贪占公物行为;有无超标准接待、挥霍浪费行为;有无收支不清、手续不全、债权债务账实不符现象。

6、涉农专项资金审计

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农村基建项目审计、农村社会事业相关资金审计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审计。

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主要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对资金投入情况的审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于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贷款、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自筹的资金,国有农业企业自身积累投入的资金以及经过法定手续筹集、投入的其他资金。这些资金能否足额到位,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其次,是对资金管理情况的审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但资金投入后资金疏于管理,同样难以发挥效益。对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就是要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促使各级开发办进一步健全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对有偿资金还必须审查是否按规定签订借款合同,层层落实还款责任制,以保障有偿资金的按时回收和再次利用。再次,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财政部颁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坚持专款专用,按核定的计划和规定范围使用资金,不得转作他用。对审计中发现的侵占、挪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审计机关必须依法严肃查处,保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和完整,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具体包括对用款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和农业开发工程项目的审计。

7、乡镇环境审计

乡镇环境审计在主要指的是资源环保审计,资源环保资金的主要内容是审查各级财政安排、筹集资金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资金拨付投放是否及时,主管部门或者使用单位是否对资金进行了严格的管理,环境保护项目是否按期完成,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预期的环境效益等。具体项目及其审计内容有:排污费审计、环境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审计、育林基金审计、防沙治沙专项基金审计、生态林建设资金审计和天然林保护资金审计。

乡镇环境审计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国土资源开发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环境污染治理、国土资源开发,关乎国计民生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集体土地的征用,与广大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乡镇环境审计从某种角度说,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审查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对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进行调查,任重而道远。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