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国资合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参考版)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有效衔接战略与运营的重要工具,旨在通过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和考核等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详细阐述其原则、流程和关键环节,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与实施指导。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明确预算的定义与目的。全面预算是对企业在一定时间框架内的业务活动和财务表现的预测,旨在通过预算管理,实现战略目标与年度经营计划的监控与执行,为绩效管理提供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内部控制,以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控与成本控制。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根据战略目标确定年度经营目标,明确预算管理职责与权限,合理配置资源,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分析和监督,为考核评价经营财务业绩提供依据。

基本原则方面,经营目标导向、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科学严谨、合理授权、全面性、重结果与控过程、权责明确与分级实施、以及激励约束等原则,共同指导预算的制定与执行,确保其与公司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同时注重过程管理与成本控制。

预算主要分为经营管理、资本性支出和财务三大类,覆盖销售、生产、资本投资、人工成本、财务收支、资产负债等方面,通过层层分解,形成年度、季度、月度预算。

预算编制与审批流程强调“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并确保预算与战略目标紧密相连,通过合理预测与控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中,预算方案一经批准,各责任单位需严格执行,并通过监控关键节点(如日常经营费用、重大资金使用等)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同时,预算分析报告定期提供,用于评估预算执行情况,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预算调整需在确保预算严肃性的同时,应对不可抗力因素或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行合理调整,遵循严格的审批流程与程序。

全面预算监督与考核是确保预算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财务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等手段,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与有效性。考核体系与绩效挂钩,强调目标导向、激励机制、时效性、分级考核原则,确保预算目标与绩效目标协同一致。

总结而言,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战略与运营有效衔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系统性工作。通过遵循基本原则、严格执行流程、强化监督与考核,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实现战略目标与年度经营计划的顺利执行。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