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牡丹亭》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了至情、至趣的生死恋歌,这些都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昆部也无法与之比肩。上层文化人的介入,使昆曲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格调。它不同于关汉卿及王实甫以降的伸发的悲剧美,昆曲更多地构架在意境的营造及诗意文词的运用上,有些唱词的段落可与往年的诗词媲美。而且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很优越。唱腔上则有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器具的相应搭配,取得雅趣柔丽,幽艳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美,营造了诗意与抒情的审美效果。其二,家庭戏班及戏曲理论研究高潮的出现。明代士大夫蓄养家班家乐成为时尚,文人雅士把唱清曲看作一种风雅之事竞相效仿。李渔曾指出“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意,师或不解,不妨转向文人,得其义而后唱。”正是有了文人雅士及高层知识分子的参与昆曲形成了文学性极强的特征,它的剧本集诗、词为一体,辞藻华丽,典雅优美,声腔独特,特别讲究合声和格律,表演舞蹈性强,姿态奇妙。昆曲的这种审美方式如此强悍地闯入许多上层家庭的内部,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嗜好,这是很罕见的。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用社会学和历史学来取代戏剧学,如果把家庭戏班看成是士大夫在“世纪末”的腐朽的生活方式,那就不能真正认识昆曲所显现给我们的解释学深层机制。从戏剧学角度上看,家庭戏班的呈现,表明了它的渗透力,以及它在中国中央集权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