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中国渔业
- 培训职业
- 2025-05-06 07:04:49
中国渔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并在近年来进行了调整整顿,现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显著提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质量和效益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提升、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中国渔业通过改革激发了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水产品产量显著提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满足了市场需求,扩大了出口,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渔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渔业经济增长更注重质量与效益,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为了缓解海洋捕捞产量高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海洋捕捞产量实行“零增长”和“负增长”目标,实施严格的捕捞强度控制制度,引导渔民转产转业,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从追求养殖面积和产量向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转变。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涌现,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快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
远洋渔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加入WTO,渔业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渔业格局。实施减船转产计划和发展远洋渔业的优惠政策,促使远洋渔业尤其是大洋性公海渔业迅速发展,渔船数和企业效益增加。水产品贸易持续增长,优势水产品出口市场形成,国际市场格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养殖水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实行严格的禁渔期和禁渔期制度,控制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进行大规模压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对渔业资源进行养护,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对电、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查处力度,加强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
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603.21万吨,同比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捕捞产量1579.95万吨。海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51.90%,淡水产品产量占48.10%,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41.59千克,比上年增加1.52千克,增长3.79%。
中国水产品产量分布广泛,100万吨以上的省市包括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湖北、广西、江西、湖南、安徽、海南、河北、四川等省市。
扩展资料
渔业 英文名称:fishery 其他名称:水产业(aquatic product industry) 定义1:是人类利用水域中生物的物质转化功能,通过捕捞、养殖和加工,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产业部门。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2:从事鱼类及其他捕捞、养殖或加工生产的领域。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