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的误区
- 培训职业
- 2025-05-04 11:56:52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成为课改教师的共识。生成性教学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期的精彩,是教师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然而,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追求“生成性”教学,往往会受到一些错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的影响,导致精力分散,视线混淆,甚至迷失方向。
在教改“形势”的驱动下,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时,常常满嘴涂蜜,即使学生的答案与主题相距万里,教师也会给予积极肯定。这样的课堂“生成性”虽被营造出来,但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却因此“迷失”,得不偿失。
追求“生成性”教学时,教师往往过于强调随机性和不可预定性,忽视了教学的规律性和目的性。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测性,生成性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在预设课堂时,不能预见所有变化,只能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保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及时抛弃或转化意外的“事故”,避免它们成为教学“垃圾”。
课堂生成的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带来不同的教育价值,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把握方向,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给予学生心灵自由,又要渗透学科知识;既要鼓励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给予宽容和自主,又要引导和自律。通过这些努力,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成三维目标,实现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他指出,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而非被动接受信息。他们构建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学习者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并建构意义。这一理论对当代教学过程观具有极大指导意义,确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重视新知识与已有长时记忆内容的相互联系,同时承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扩展资料
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下一篇
结构配筋图怎么看
多重随机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