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职业 > 正文

敦煌曲子戏的保护措施有哪些成效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敦煌市文化馆便开始对敦煌曲子戏进行抢救性的工作。他们首先对曲子戏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特别是当老艺人逐渐减少,曲目面临失传时,他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图6)。敦煌市专门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普查,对每首曲目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档案,制定了详尽的保护规划。为保存这一珍贵遗产,他们邀请在世老艺人演唱,并进行了曲谱录音,整理出60多首曲目,制作成DVD光盘并出版了《敦煌民间小调集》。

此外,敦煌市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曲子戏培训班(图7),挖掘爱好者,如自乐班的年轻人,以老艺人的传唱为基础,培育新一代演员。他们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扶持民间自乐班,确保曲子戏的传承。这些自乐班不仅活跃在社区,还在莫高窟、月牙泉等旅游景点以及宾馆饭店、农家园为国内外游客表演,日复一日地演唱曲子戏和民间小调,深受游客喜爱,成为传播敦煌民间文化的重要窗口(图8)。

截止2010年,敦煌市已有32个民间自乐班,每年演出1000多场,这些活动包括连续七届的城乡自乐班大奖赛,这不仅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也有力推动了敦煌曲子戏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图9)。通过这些努力,敦煌曲子戏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更成为了向世界展示敦煌文化魅力的独特载体。

扩展资料

敦煌曲子戏,是甘肃省敦煌市独有的地方戏种,亦称“小曲戏”、“小调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多表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等。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重随机标签

猜你喜欢文章